为您找到相关结果3767个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的殿试,考的是什么呢? 这次殿试的题目就是要给皇帝出主意。考试的时间为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1904年7月4日),考点为保和殿,考题如下: 1.“世局日
中国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公元1912年即宣统三年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的两千三百一十二年中,有四百九十二人做了皇帝。纵观这两千多年来实行帝制的历史,这些皇帝大都一生仅坐了一次皇帝大位,而唯独末代皇帝溥仪不厌其烦地接连做了
2008年10月4日,停放在河北南皮县烈士陵园一年多的张之洞尸骨,被安葬到筹建中的基地。这片墓地,本是张之洞最初安息的地方。99年前他逝世时,绝对不会想到,这一次,已经是他的第四次葬礼。 归葬 这是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十二月十五日,河北
曾国藩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精明。但其实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从家庭遗传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读书的时候脑子就很笨,从十几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 43 岁,前后足足考了 17 次,最后头发已经花白了,才中了一个秀
公元前485年的一天,一支水军浩浩荡荡开赴到现在胶南琅琊台附近的海面上,这支军队就是吴王夫差手下大将徐承率领的水军。他们久经战场 ,加上一路没遇到什么抵抗,斗志还算高昂。可惜吴国地处江南,士兵们初临北方,经不住气温骤降,多少有些受冻。 大小
说起三国猛将大家想起的可能是吕布,也有可能是刘备手下的五虎将,然而有一个人两次从吕布手中救下了曹操,还有一次赤手空拳独自一人死战数十枪又救下了曹操。这算什么样的猛将呢。他就是典韦。 典韦在加入曹操营之前,只是张藐手下的一个武士,没什么事
宦官自从出现那一刻起,就有着特殊的位置,而且由于他的特殊性,甚至可以说第三种人,又由于他们所在的位置,注定了宦官不会甘于寂寞的,昨天我们说了,《古代什么什么人可以当太监?》(点击查看),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宦官的发展以及在中国历史上宦官的黄金时代。
菲律宾与中国华南隔海相望,自古就是华人移居的重要目的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后,中国声威所及,菲律宾的吕宋、苏禄等国都时断时续地同明廷保持着朝贡贸易。到16世纪70年代,移居菲律宾的华人逐渐增多。当时明王朝部分开放海禁,刚殖民菲律宾的西班牙对商品和人员极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禁锢。大规模的“党锢之祸”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桓帝、灵帝时。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乱政。操纵桓帝的宦官就矫诏以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
说起这史上皇子争储,那是明争暗斗。为了那至尊之位,史上众多皇子们使便了手段,想破了脑袋,争先恐后的要当太子。争太子之位,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可是,您见过直接向皇帝要太子之位的吗?这明着要太子之位的皇子,在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子中还真不多。 不多,
有一位将军,一生四次为将出击匈奴,一次被封侯。因战败,两次被废为平民。这样的经历真是坎坷,不过最倒霉的不是这些坎坷。而是,他最终受老婆牵连被腰斩。 西汉武帝建元三年,汉武帝宠妃卫子夫怀有身孕。有孕在身的卫子夫引起了汉武帝皇后陈阿娇的嫉妒。此时,
玉壁在南北朝时,是极为显要的军事重镇,是东魏和西魏扩展势力,向对方进发的咽喉要道。在140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术最杂、伤亡最多的封建势力争夺战,历史上称为“玉壁大战”。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为
刘裕所策动的北伐,尤其是北伐后秦之战,是东晋北伐历史上最成功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虽然刘裕北伐,还抱有个人或集团的目的,但它并不能影响我们对其历史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司马光叙述刘裕北伐成功后匆忙东归,关中复失时,大发感叹:“惜乎,百年之寇,千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派出了当时秦国最出色的三位将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准备与驻守在郑国北门的秦军守将来个里应外合,给郑国一个突然袭击,一举拿下郑国。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次年二月,就在秦军即将接近郑国的时候,突然半路冒出来个牛贩子(也
咸丰帝(1831-1861年),爱新觉罗·奕詝,道光皇帝第四子,生母孝全皇后,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继承大统称皇帝,时年20岁。在位11年,生子二人,生女一人。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去世,终年31岁,葬定陵。咸丰登基虽不见刀光剑影,但
梁武帝是一个很特殊的皇帝,他的文功武艺都不错,运气也不错,在位时间竟长达48年。他曾四次出家又还俗,这在历代皇帝里绝无仅有。 为了钱,他在佞臣左光禄大夫朱异的合作下,发明了“敲竹杠”:借出家再还俗来勒索大臣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
齐明帝萧鸾死后,萧宝卷接班,但没有父亲的手段和能力,以致连续发生3起叛乱,分别在建康东府城(建康宫城东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广陵(今扬州)发难,但三次起兵都没有成功。 其中萧衍的哥哥萧懿为平叛立下大功,但不久就被小皇帝当作疑似第4次叛乱的对象除
根据德国外交部档案,1937年10月下旬,希特勒密令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向日本外相广田探询日本所希望的中日和平条件。当时上海尚未全部陷落,日军在上海作战伤亡重大,广田提出了四个条件:(1)中国承认“满洲国”;(2)华北特殊化;(3)中日共同防共;(